湖北大学用"盯人"战术:每名学生暗中监督一名同学 ZT

核心提示:昨日,记者在湖北大学数计学院07数学2班得知,该班出台规定,实行“盯人”战术,每名学生都会有一名“神秘同学”在暗中盯自己的一言一行。据悉,此活动开展以来,效果良好,迟到的同学没有了,提前到教室自习的人大大增加了。

12月4日报道 这一周来,湖北大学数计学院的小张过得有点紧张:每天上课,都有一名同学在暗中监督自己。

昨日,记者在湖北大学数计学院07数学2班得知,该班出台规定,实行“盯人”战术,每名学生都有一名“神秘同学”在观察自己的学习生活。

两周前,该班推行“小天使计划”。该班男女生数量相当,班长把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同学们从信箱中抽签决定谁是自己的秘密“天使”,当然,他不知道“天使”是谁。这个月,身份严格保密的“天使”要观察“守护对象”,每周班会时在“天使信条”上写下”对“守护对象”的一周反馈和想要说的话。

该计划采用不记名方式,每周班会不点名公开总评,一个月后再抽签换对象监督。班主任尤俊桥说,开展这个活动是为了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和互动,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如果每一位同学发现有位小天使在关注他们,更认真学习。”。

据悉,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班上开小差的少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迟到的没有了,提前到教室自习的人大大增加了。 (本文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作者:翁晓波)

永远不过时的股民老张

四年前的老歌儿:

“张丹红事件”引发的对德国之声全面指责被推翻

“张丹红事件”引发的对德国之声全面指责被推翻
2008-12-02 10:31:58 浏览次数:903 文字大小:【大】【中】【小】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社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德国之声“广播委员会”主席瓦伦廷•施密特12月1日在柏林宣布,外界对德国之声广播和网站的中文报道的指责“站不住脚并且不可接受”。这意味着由“张丹红事件”引发的对德国之声的全面指责被推翻,并且德国关于中国报道的客观性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华人女记者张丹红在今年北京奥运会前夕,针对西方媒体一边倒地负面报道中国的现象,提出应该客观看待中国的进步,在反华势力的压力下,被免去德国之声的广播中文部副主任一职。但“反张派”以不断写公开信等手段,指责德国之声的中文广播和中文网页“亲共”,并要求“彻底重组”相关编辑部,甚至要求清查德国之声的德国雇员是否有为原东德安全部工作的背景。于是,德国之声面临空前压力。

  德国之声1日发表的新闻稿称,德国之声“广播委员会”下属的专业委员会“电台和远程媒体委员会”已于11月17日召开专门会议。事先,他们已委托独立的翻译机构将德国之声中文报道中的五个重点内容译成德文,包括中国“人民代表大会”、“西藏骚乱”、“奥运火炬接力”、“地震”和“奥运会”。没有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广播委员会”作为监事会机构,于 11月28日进行了“具体和全面的”分析,一致认为,中文报道没有违反德国关于德国之声的有关法律规定。

  针对德国另一家知名电台“德意志电台”在一档节目中特地挑出德国之声的某些报道片断,指责其“亲共”并造成轩然大波的行为,新闻稿指出,“电台和远程媒体委员会”也已将受指责的那些报道的中文本和德文译本进行比对,认为“德意志电台”的报道“通过选择文本、省略词语或省略补充性段落”引起了“误解”。这等于说,“德意志电台”的报道是在断章取义,误导了德国听众。

  新闻稿称,这场关于中文报道的讨论,“其强度和针对个人的程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一些人在报道这场讨论时“似乎忘掉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即从事实出发进行评判”。这显然是指制造“张丹红事件”的一些旅居德国的对中国“持不同政见者”和少数德国记者。因为他们在网上和一些德国媒体中大量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地对张丹红及其所在的中文部和整个德国之声进行攻击。

  据悉,德国联邦议会一些专门委员会将于圣诞节前再次开会讨论这一事件。(刘华新)

路德的「婚姻神學」 摘自wiki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 在艾斯萊本逝世),本名Martin Luder,新教宗教改革的發起人。他的改革終止了中世紀天主教教會在歐洲的獨一地位。他翻譯的路德聖經迄今為止仍是最重要的德語聖經翻譯。


路德有別於天主教的信仰內容,就神學、聖禮及組織三方面有了革新。依序路德思想最具主要的創新,在神學上提出「唯獨恩典」及「因信稱義」,新教在得救的問題上,否認天主教的「煉獄」對信徒的威嚇與轄制,並以購買「贖罪券」的方式,來達到贖罪的陋規,路德堅持「唯獨靠著神的恩典,只要相信祂就能稱義」的教義;聖禮上己被簡化剩「浸禮」及「主餐」,否認天主教內許多繁複的儀式,在許多的節日中,除了保留復活節及聖誔節外,其餘的都納入主日禮拜內一併紀念;在組織上聲明「聖經」才是最高權威及「信徒階祭司」的觀念,否認教宗是基督在世的代表,為教會的首腦及最高權威,並反對羅馬教宗的集權制、教階制、及神職人員的任命制,主張聖經才是教會權威的最高依據,而人人也可以自由的閱讀聖經,並直接的從神領受話語,及蒙拯救的應許。人人階可擔任聖職,神職人員也可結婚,必要時主裏的信徒人人階可為他人施行浸禮及主餐。

路德的「婚姻神學」

路德早期之婚姻觀的反省,源自於兩種背景:(一)對抗中世紀羅馬大公教會對聖職人員獨身的強制,以及(二)路德對聖經的重新詮釋。路德的首次論婚姻的課題,是在1519年完成〈論婚姻價值〉的講道,此後在1520年路德寫《教會被擄於巴比倫》亦對此課題詳加闡釋;及至1521年路德又寫了一篇《論修道誓願》,反駁修士的獨身;到了1522年路德以一篇更長的篇幅,再次申論並宣講(婚姻的層面),這些論著都是路德在1525年和修女卡塔琳妮‧馮‧波拉結婚前發表的婚姻神學,但那時的路德仍尚未有婚姻的念頭和打算。

路德在改革的初期,深深體會到成聖的生活無關乎於修院中,只在乎真誠的活在上帝的面前。在他1520年寫的《教會被擄於巴比倫》中,論到「修道士與神父的工作不論怎樣聖潔與辛苦,在上帝眼中看來,與田間的勞動工作或婦女的家庭工作並沒有什麼不同。在上帝面前,一切工作只以信仰為衡量」。教牧階級本身並不具特殊的神聖性,如果一位牧師或修士對神沒有信心,那他的工作本身比一個願意信靠上帝的男僕或女僕更不如。為了使人從天主教的宗教制約中釋於出來,路德決定要使許願的修士或修女回復自由身。從以上路德文獻的內容對路德婚姻的理解,我們可以從「反向」及「正向」兩種進路來探究路德婚姻觀的論證。

修道士獨身誓言無效性

在路德時代,羅馬大公教會承傳了早期教會對「獨身」的尊崇,這個觀念也在整個中世紀以來被教會所教導,特別針對聖職人員守獨身的強制。在這種背景下,無形中矮化了婚姻的神聖性,路德認為婚姻是上帝的旨意,婚姻生活不應被修道院生活所取代,且信徒成聖的生活,不應是在偏僻的修院生活中活出,而是在一般家庭生活的瑣碎事務中達到。而這種宗教改革的觀念,已經蔓延到教會及修道院中,以致開始有神職人員想還俗結婚,也有修士及修女意欲離開修道院,因此,問題的關鍵出現了應如何看待所發的誓言,而這個議題也引發路德面質羅馬大公教會的法規,而造成了一個神學爭議。

路德在1519年〈論婚姻價值〉的講道,初步批判守獨身的誓願;他從〈創世紀〉二章十八節至24節來詮釋婚姻是上帝創造的法令,高過守獨身的誓願。路德引證〈馬太福音〉十九章12節指出:「因為有人生來是閹人,也有被人閹的,並有為天國的緣故自閹的」。除了這三種人以外,沒有人應該順將自己排除於婚姻的制度之外,否則就不能繼續活在上帝的義中,因為那是上帝的話語。所以,無論何人向教宗起過什麼誓,都可以廢除,因為創造法令大於人的誓言。

將婚姻當作聖禮的無效性

在路德時代的羅馬大公教會主張的聖禮有七項:聖餐禮、受洗禮、堅信禮、懺悔禮、婚禮、按立禮、臨終抹油禮;路德在《教會被擄於巴比倫》中,力陳羅馬大公教會將婚禮納入聖禮,根本沒有聖經的依據。誠然婚姻是神聖的,但將稱為「聖禮」則是謬制。因為「聖禮」都有上帝的「應許」,透過人的「相信」,而領受的「記號」。換言之,作為「聖禮」必需同時具有這三個要素在內方能成立。經過這論據的驗證,路德發現只有「聖餐禮」、「受洗禮」是符合這條件的。並且,路德也嘗試從世俗的婚姻角度,再次詮釋婚姻的禮儀,不單只在教會之內才行之。

正向論婚姻的神聖性

所謂的正向進路,乃是利用馬丁路德論證一貫用的手法「反合性」(唐崇榮牧師的定詞),就是用反面的方式來強調正面的真理,是一種似非而是的方法。再次強調他對婚姻真理從聖經中所得的領受。關於婚姻生活的反思,路德於1519在威登堡宣講的〈論婚姻價值〉,所引證的經文是〈創世紀〉二章十八節至廿四節。這篇路德首對婚姻觀發表的論見,成為日後路德婚姻觀的基礎。路德也從這個章節,取了兩個課題作為主要辯述,第一方面是婚姻源於上帝創造的旨意;第二方面是婚姻的愛乃是最高層次的愛。

something similar with ZhangZong's Robot?!

弗莱堡外管局的新流程

各位,今天上午去外管局办事,发现流程有所变动.
1.所有办公室都需要提前预约,办公室不再接待随机事务.
2.预约办理流程如下:
2.1 到外管局二楼接待处门口领号机领号排队;
2.2 等候;
2.3 到相应窗口办理预约;
预约的结果可能在一个星期之后(俺今天(12月1号)拿到的预约在12月9号),请同学们注意,有事尽早预约。
网上预约或电话预约的情况,俺没试过,没有经验。